珐琅彩料本来由国外进口,早期主要用于装饰铜胎器物,清代康熙时期将珐琅彩料绘制于瓷胎上,创烧出瓷胎画珐琅之新品类,雍正、乾隆二朝精益求精,是宫廷专属的高档瓷器。
?
清代珐琅彩瓷器的制作程序分为二个阶段,首先在景德镇制作素白的胎体,运至北京后,由宫廷技师绘画珐琅彩纹饰,再烧制而成,成品风格会随着皇帝的品味而改变,本文选取康、雍、乾三朝的作品,介绍此一品类的特色。
?
一、康熙朝铜胎珐琅器
康熙皇帝是史上有名的博学皇帝,喜欢钻研西方科学与艺术,仿制欧洲传来的器物,尤其热衷珐琅的制作,将珐琅彩料绘于各种胎质器物上,其中以铜胎珐琅和瓷胎珐琅的关系最密切。
?
图一为清代康熙时期的铜胎珐琅彩粉地牡丹纹碗,此器呈直口、弧壁、深腹、圈足之状,以铜制作胎体,内部为绿松石般的浅蓝色,外壁以粉红色为地子,衬托由蓝、绿、红、黄、白等色彩构成的缠枝牡丹纹。
?
康熙时期的铜胎珐琅器以牡丹、月季、莲荷等花卉作为纹饰的题材,绘画笔触精细,釉色明丽,对瓷胎画珐琅的产生具有关键性的影响。
?
二、康熙朝珐琅彩瓷
康熙时期的珐琅彩瓷有瓶、杯、碗等品类,以碗居多。此时的珐琅釉彩仍由国外进口,纹饰题材和布局都与铜胎珐琅器类似。
?
图二为康熙时期的珐琅彩黄地牡丹纹碗,此器典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碗口微敞,器壁以圆缓的弧度向下收窄,腹底具有圈足。碗的内壁和圈足内部皆施透明釉,口足留有白边,外壁以珐琅釉绘画牡丹纹饰。
?
四朵大型牡丹平均分布于碗的外壁上,以茂盛的枝叶相接为连续性的图案,花叶颜色有红、蓝、紫、绿及豆青等色,利用含砷的玻璃白釉调出浓淡的色调,圈足内底处用蓝料书写“康熙御制”四字双框款。
?
从现有的传世品来看,康熙珐琅彩瓷只绘花卉,花瓣填色层次分明,主纹之外常加底色,尤其黄底最能代表帝王身分,纹饰立体,风格强而有力。
三、雍正朝珐琅彩瓷
雍正皇帝也喜爱珐琅彩瓷,延续前朝的基础继续钻研此项工艺,即位六年,清宫造办处已经能够炼制珐琅彩料,颜色种类比原来进口的彩料增加许多,绘画风格也有所改变。
?
图三为雍正时期的珐琅彩松竹梅橄榄式瓶,此器典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圆形瓶口,颈部略长,肩部斜溜,腹部外扩为橄榄状,器底具有圈足,足底书写“大清雍正年制”六字二排青花双圈楷书款。
?
瓶体内外皆施透明釉,外壁用红、绿、褐、黑等珐琅釉彩绘画苍松、翠竹及梅花,组成一幅岁寒三友图。颈部墨书“上林苑里春长在”七个字,诗句上、下方用胭脂彩画成三个印章式款。
?
雍正时期的瓷胎画珐琅有碗、盘、瓶等器物,纹饰图案大多采用诗书画合一的形式,器面大片留白,风格清秀雅致。
?
四、乾隆朝珐琅彩瓷
乾隆时期陶瓷工艺发展到了高峰,器形丰富精巧,彩类十分纯熟,早期的珐琅彩瓷延续雍正时期的纹饰题材,以诗书画印呈现儒雅的气韵,晚期则引进西洋画法,创造出独特的风格。
?
图四为乾隆时期珐琅彩开光人物纹葫芦瓶,此器典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圆形小口,颈部短,腹部呈扁形的葫芦状,左右两侧附加绶带形双耳,器底有方形圈足,足内书写“乾隆年制”四字二排双框蓝料款。
?
瓶身内部施透明釉,外表以珐琅彩装饰。葫芦形的腹部正背两面及左右两侧皆用花边开光,上腹开光绘画折枝菊花和折枝牡丹纹,下腹开光绘画风景人物图,开光外侧绘画细密的肤色锦地纹,风格细腻繁复。
?
此器的珐琅彩绘具有深浅变化,尤其人物面容运用光影明暗营造立体效果,呈现华丽的西洋女子形象,是乾隆晚期的特色。
五、单色珐琅彩瓷
清代雍正、乾隆时期,除了用各种珐琅釉料绘画彩色纹饰之外,也有使用单一色料,如红色或蓝色的珐琅釉,在瓷胎上绘画纹饰,烧成单色的珐琅彩瓷。
?
图五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乾隆时期红料山水碟,此器的口沿外敞,器壁倾斜向下收窄,盘腹略浅,底部平,具有圈足,胎体细致,釉面洁白莹润,圈足内部书写“乾隆年制”四字二排双框蓝料款。
?
瓷碟内部用红色珐琅彩绘画山石、草木、小屋及人物所组成的山水风景图,画面留白多,留白处墨书“晚峰晴露巅”五字,诗句首尾处用红彩画成三个印章式款,具有传统文人诗书画的雅致,是此类单色珐琅彩瓷的特色。
?
珐琅彩瓷的原料珍贵,制程严谨,品相极为精美,是康、雍、乾三朝的御用瓷器,也是中国古代陶瓷史上的瑰宝。下期将以五彩为题,介绍明清时期五彩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