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旦博物馆于10月初在A2空间迎来最新特展“无何有之乡—郑在东个展”(图一)。此次展览由震旦博物馆主办,LIANG PROJECT协办,展出艺术家郑在东近20年间创作的作品。共分为四个系列:山水油画、黑色水墨、早期肖像、近期文人静物系列。
无何有之乡—郑在东个展”于9月30日在震旦博物馆A2馆开幕,并于10月1日正式对公众开放。
本次展览展出了艺术家郑在东(图二)将近20年的创作,他的画风简洁生动,构图多取半边一角,富有宋朝马远、夏圭之功。他摒弃西洋的空气透视法,轮廓清晰、色彩明快,给人一种装饰之感;而蓬松的笔触,又透露出几分生机。他的独造之处在于将景物的明暗深浅重新布置,让人恍然隔世。于是,平常世界有了“凄清之感”,都市景色也显得“雅近天然”。(图三)
郑在东的画风描述,也许没有比用俞平伯先生对沈复《浮生六记》文风的诠释更贴切了:“即如这书,说它是信笔写出的固然不像;说它是精心结撰的又和尼斯游戏平台网站缘眉U庾苁且话攵鲎牛话攵醋诺模凰溆械褡烈谎耐昝溃床患靡坏愀浜奂!S讨焉郊阉髅魇翘炜耐蓟环路鸫Υξ呛先斯さ囊饨场5贝酥志辰纾尼斯游戏平台网站分析推寻的技巧,原不免有穷时。此记所录所载,妙肖不足奇,奇在全不着力而得妙肖;韶秀不足异,异在韶秀以外竟似无物。俨如一块纯美的水晶,只见明莹,不见衬露明莹的颜色;只见精微,不见制作精微的痕迹。”
郑在东在近年创作过一批水墨作品,在形式和审美上与倪瓒最为亲近:简静、空灵、辽远,画上的题诗也从稚拙中透出元人特有的雅致。他笔下的米家云山,如江南的湖山,烟霭迷离。即便描绘出可以触摸的古代器物,装饰色彩甚重,也令人想起明代吴门文人的雅集。如果说十多年前郑在东的作品曾富有冷峻的哲思,他的近作则更多了一种温馨的感悟,精致、细腻、感性,在闲适乃至慵懒日常生活中,体悟着生存的方式和意义。(图四)
10月2日,在展览对公众开放的第二天,震旦博物馆特别邀请艺术家郑在东、本次展览策展人梁勤及震旦博物馆执行长黄圣智开展了一场对谈活动。(图五)三位老师围绕艺术家郑在东创作生涯的三个阶段,共同探讨和诠释了本次展览的由来和作品内容。
郑在东老师的艺术创作生涯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习和感受西方前卫艺术以及与文人学者的交流交融影响;90年代游历大山大水,寻古迹,访石窟,开始艺术生涯的第二阶段,产出当代文人画;第三阶段时回归绘画本质,追求意境和气息,抛开材质、时代等束缚、融会贯通,以及如何在当代和传统中相互学习,走出一条自己的路、自己的面貌。